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12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埃及考古學家表示,在埃及發現的一批古墓所處方位可幫助證明大金字塔並非由奴隸所造。這些墓穴內所葬的正是當年建造金字塔的工人,它們的發現有助於考古學家瞭解4000多年前建築工人的生活和飲食情況。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一名Khufuis金字塔建築工人的墓穴,考古學家在墓穴內發現了遺骨。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哈瓦斯站在曾建造Khufuis金字塔的工人墓穴內。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埃及考古學家在這個墓穴內發現的陶器。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這些墓穴在一個山坡上被發現,所處位置可俯視一個埃及小鎮。
  根據考古人員的發現,數千名打造這個古代建築奇跡的工人定期有肉吃並且3個月進行一次輪換。他們受到很好的待遇,如果在建造途中死亡,他們的遺體會得到厚葬,埋葬於大金字塔附近的泥磚結構墓穴。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於10日公佈了這一發現,它們的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2575年至公元前2467年埃及第四王朝時期。
  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主席扎希·哈瓦斯表示,大金字塔正是在這一時期建築的。1990年,考古學家第一次發現金字塔建築工人的墓穴,類似這樣的進一步發現顯示建築工人是有償勞動者,而不是奴隸。哈瓦斯說:「這些墓穴就建在法老金字塔的旁邊,說明這些人根本就不是奴隸。如果他們是奴隸,他們的墓穴不可能建在法老金字塔附近。」
  他指出,在墓穴遺址發現的考古證據顯示,1萬多名建築工人每天要吃掉21頭牛和23隻羊,所有這些牲畜都是從埃及北部和南部的農場運來的。此外,這些工人每3個月進行一次輪換。
  這一發現有助於幫助專家研究構成古埃及社會的社會階層。開羅美國大學埃及古物學教授薩利馬·伊卡拉姆表示:「這些墓穴並非石頭結構,埋葬的是處於社會較低階層的人們。這一發現非常重要,有助於瞭解當時許多人的家庭出身和財富狀況。」
  這一時期的建築工人墓穴經常呈圓錐形並由泥磚建造,隨後又被覆蓋上白色灰泥,可能是為了與附近的石灰石法老金字塔遙相呼應。此次考古發掘中,最為重要的一項發現當屬建築工人艾杜的墓穴。這個墓穴結構規整,採用表面覆蓋灰泥的泥磚結構,埋葬著艾杜的遺骸,除此之外,考古學家還在墓穴內發現了被白色石灰石包裹的墓井以及一些粘土罐。(孝文)

uued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被發現的文明遺跡。考古學家近日在巴西和玻利維亞邊境地區發現了大約260條大街、溝渠或圍牆形狀的遺跡。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這次所發現的溝渠,有的寬度可達11米,深度達1到2米,可能建造於2000多年前直到13世紀。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2日消息,據英國《新科學家》網站報道,巴西考古學家近日在巴西和玻利維亞邊境地區發現了大約260條大街、溝渠或圍牆形狀的遺跡。在對遺跡進行初步挖掘後,考古學家們認為,這些都是一個此前未知的文明存在的證據,在亞馬遜叢林之下可能存在著一個遠古文明。
  此前早有人提出疑問,通常大河流域總是會伴隨著一些古代文明,為什麼單單亞馬遜河流域沒有出現文明古國呢?有的考古學家認為,亞馬遜河中上游流經熱帶雨林,氣候惡劣,不適合人類繁衍生息;下游流經巴西平原,巴西平原屬於熱帶平原,有大型食肉動物分佈,威脅人類的生存。因此,人們得出了這樣一個傳統又符合常理的觀點,那就是在15世紀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進入亞馬遜盆地之前,那裡沒有複雜的社會組織。
  現在,隨著航拍和衛星成像技術的成熟,人們對亞馬遜盆地有了更多的認識和研究,或許會意識到此前的看法是完全錯誤的。由於巴西和玻利維亞邊境地區大面積的森林被砍伐,因此考古學家們可以從空中清晰地看到巨大的街道、溝渠和圍牆等形狀。
  巴西巴拉那聯邦大學考古學家丹尼斯-斯卡恩表示,「這是一個無止境的發現。每週我們都能發現新的結構,有的是正方形的,有的是三角形的,還有的是同心圓形狀或是更複雜的幾何圖形,如六邊形、八邊形等。這些形狀由一些道路或大街相連接。」此前,斯卡恩通過航拍或谷歌地球已經取得了其他一些新發現。目前,諸如此類的遺跡已發現有260處,發現地大約位於玻利維亞北部和巴西的西部地區。
  近來已有相關報道稱,有人在巴西中北部地區發現許多互相連接在一起的村莊,並將其稱之為「田園」,這種「田園」大約存在於公元前1400年。但斯卡恩指出,此前所謂的「田園」的結構與這次所發現的遺跡結構並不相似。他說,「我認為,興谷河流域的田園與這次發現的遺跡沒有任何聯繫。」不過,考古學家也承認,不管兩者之間是否存在聯繫,這都證明在歐洲人入侵之前,西亞馬遜地區確實存在一種文明,而且人口數量眾多。據瞭解,這次所發現的溝渠,有的寬度可達11米,深度達1到2米,可能建造於2000多年前直到13世紀。
  經過對該地區某些遺址進行考古挖掘,研究人員發現了一些陶器、打磨過的石器以及其他人類居住的跡象,但在另外一些遺址上卻一無所獲。因此,考古學家認為,在這些遺址中,有些是單純的禮儀性場所,有些則是用作防衛的陣地。令人驚訝的是,在這些防禦陣地上,泥土都是堆放在溝渠之外,而且堆放得非常對稱。斯卡恩解釋說,「當你構建防禦工事時,你可能只會想到建一堵牆壁或挖一個戰壕,你不會去想把它建成一個圓形或方形結構。」更驚人的是,這些結構都指向北方。考古學家正準備研究它們是否具有天文學意義。英國大不列顛博物館美洲館館長科林-麥克伊萬認為,「許多偉大的古代文明,一般都產生於大河流域。亞馬遜河流域長期以來都被考古學界忽視了。」
  現在雖然還沒有發現亞馬遜人建造金字塔或是發明文字的證據,但是麥克伊萬表示,「根據人類社會複雜性和教化程度不斷提高的趨勢,那裡不可能僅僅是只有少數與世隔絕的遊牧部落的原始叢林。那裡應該有遠古的、非常成功的文化。」(彬彬)

uued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距離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爾100公里遠的拿熱瓦而,有一個面貌長的像「魔鬼」般恐怖的男子,由於他罹患一種罕見且無法治癒的遺傳疾病,因此導致身體一些部位變形,臉上與身上都凹凸不平,就像是電影裡的人物。
這個貌似「魔鬼」的男子是文盲,且無家可歸,由於他的外表奇特,獲得不少人的同情,很多路人可能是出於憐憫、或出於驚嚇錯愕,因此都會施捨給他,男子於是就常流浪街頭,以過路人的施捨為生。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面貌長的像「魔鬼」般恐怖的男子

uued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16年廣泛的農作物歉收使歐洲幾乎每一個國家都出現了「糧食騷亂」,激發了席捲歐洲大陸的革命激情。在美國,飢餓的人群往西遷移,改變了農業結構,拓展了領土。在中國,饑荒導致民變,引發了清朝由盛轉衰的道光蕭條。同時自然的陰霾還影響到繪畫風格和文學基調,促進了新宗教的誕生,新發明的湧現。一次全球性的氣候變化,影響了整個世界的走向。而自然史學家,把這一連串變化部分歸因於印尼的一次火山爆發。百年後,專家們開始擔心,冰島火山爆發是否會讓地球重返寒冷。

  1816年,全球性的低溫襲擊了從歐洲、美洲甚至中國,據保守估計1816年北半球平均氣溫下降了0.4-0.7℃。在西方,這一年被稱為「無夏之年」,在民間的記憶裡被稱為「凍死人的1816年」。嘉慶年間的雲南饑荒與西方所說的「無夏之年」有共同的氣候背景。

  氣候惡化直接影響糧食生產,而資源短缺則導致人類衝突。1816年廣泛的農作物歉收使歐洲幾乎每一個國家都出現了「糧食騷亂」,激發了席捲歐洲大陸的革命激情。

  在美國,飢餓的人群往西遷移,改變了農業結構,拓展了領土。在中國,饑荒導致民變,引發了清朝由盛轉衰的道光蕭條。同時自然的陰霾還影響到繪畫風格和文學基調,促進了新宗教的誕生,新發明的湧現。

  「凍死人的1816年」

  根據美國民間的日記,1816年1月很溫和,東北部的大多數人家早早就熄滅了取暖的爐火。雖然也有寒冷的日子,但是很少,多數時間天氣溫暖如春。2月也不冷,有些日子比1月冷,但是天氣還算正常。  3月1號到6號一直颳風,4月隨著白天越來越長,氣溫卻變得寒冷了。東北部大多數地區下了凍雨,晚春的積雪沒過腳面。

  人們發現綿羊凍死在了草場上,沒人見過這麼寒冷的春天。5月的第一天就像冬天一樣,天空中飄起了雪花和冰屑,柔嫩的花蕾凍死了,水塘和河裡結了半英吋的冰,地裡新種的莊稼經受著酷寒的蹂躪。

  6月的寒冷是這個緯度的玫瑰從來沒有經歷過的。農夫們穿著厚外套,戴著手套在田間忙碌,盡力挽救殘存的莊稼。新罕布什爾州88歲的醫生愛德華,同時也是氣象學和天文學愛好者,他詳細記載天氣情況已經有80年之久。他從來沒見過這麼怪異的天氣,在1816年的6月7日,愛德華醫生寫道:天氣極其寒冷,土地凍得堅硬,風雪呼嘯了一天,在中午的暗影處,冰柱有12英吋那麼長。馬薩諸塞州的一位醫生6月12日寫道:自從進入6月以來人們對氣候的抱怨越來越厲害。到處是可怕的乾旱和奇怪的溫和西北風。

  6月17日早晨氣溫下降到零度以下,佛蒙特市附近的一個農夫有很大一塊玉米田,這幾天晚上他都在田里燃起篝火,和家人輪流看守不讓火熄滅,以免玉米凍死。像

  7月伴隨著冰雪而來,新英格蘭地區,紐約和賓夕法尼亞州部分地方覆蓋上了一層厚玻璃似的冰雪。那些勉強熬過了5月、6月寒冷的玉米在7月的冰雪裡還是難免一死。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嚴重的還是8月,幾乎所有綠色的植物都冰封在霜降之下。

  這一年的新英格蘭只有一點收成,糧食極度匱乏。對美國東北部夏天的生動記憶保存在下面的民謠裡:樹木沒有一片葉子,山脈光禿禿,田野愁眉苦臉,山崗陰鬱,枝梗枯槁,從沒出現過這樣的年頭。

  這年夏季氣溫也有回歸正常的時刻,6月17日到8月17日的天氣還不錯,蔬菜生長起來,部分緩和了饑荒,愛德華醫生這樣精細的氣候記錄者也樂觀地認為前景將比之前預測的要好。但是寒冷再次降臨,在8月21日,愛德華用凍得僵硬的手記下:「霜凍和冰雪凍死了地裡所有的豆類和穀物,田里空空如也,像10月一樣一片雪白」。

  這一天破壞性的霜降從加拿大南部蔓延到北卡羅來納州,9月11日寒流再次來襲,人們穿上了12月才穿的衣服。在隨之而來的冬季,溫度甚至下降到零下32℃,上紐約港結了厚厚的冰層,馬拉雪橇可以輕鬆地穿越巴特米爾克海峽從布魯克林直達附近的總督島。

  1816年,糧食大面積歉收,玉米和穀物的價格急速上漲,農民的生活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之下。位於新英格蘭的阿爾弗雷德村的村史中記載: 1816年被稱為「飢餓之年」,也被稱為「無夏之年」。

  低溫之災

  在亞洲的印度,1816年季風延遲,夏季陰雨連綿,加重了霍亂的傳播,瘟疫從恆河流域的班加羅爾一直蔓延到莫斯科。

  1815-1817年,雲南地區發生大面積災荒,被稱之嘉慶大災荒,可以說,嘉慶大災荒是雲南近代有記載的規模最大、最嚴重的一次饑荒。據雲南《鄧川縣志》記載,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是歲大饑,路死枕籍。」面臨災荒,有些饑民被迫賣兒賣女以求活命,昆明詩人李於陽在《賣兒歎》中寫道:「三百錢買一升粟,一升粟飽三日腹。窮民赤手錢何來,攜男提女街頭賣。明知賣兒難救饑,忍被鬼伯同時錄……」

  「無夏之年」除了造成嘉慶雲南大饑荒之外,在中國東部的廣大地區,這幾年也出現了一些極端低溫事件,如在台灣,1815年,新竹、苗栗皆「十二月雨雪,冰堅寸餘。」1815年彰化「冬十二月有冰」。1817年在江西彭澤縣:「六月下旬北風寒,二十九日夜尤甚,次早九都、浩山見雪,木棉多凍傷。」湖口縣:「六月低,天暴寒人 」。可見1816年夏季低溫並不僅僅局限在雲南一隅,而是影響到了中國的廣大地區,只不過在東部地區未造成大範圍的災害,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而已。

  1816年的低溫不僅僅限於亞洲,美國東北部、加拿大的海濱諸省、紐芬蘭和歐洲也同樣如此。1815年拿破侖兵敗滑鐵盧,持續了20年之久的歐洲戰爭終於要結束了,但是惡劣的天氣開始接替戰爭,像死神一樣揮舞著鐮刀來收割生命。不像美國遭受乾旱,歐洲經受的是雨水過多,《泰晤士報》在1816年7月報道,寒冷潮濕的天氣正在毀滅英格蘭的草場和苜蓿,這對農民來說是一場災難,毀滅了大多數人生活的希望。

  惡劣的氣候導致西歐的糧食大面積減產,法國和德國的葡萄受災嚴重,1816年的葡萄酒貧乏而且質量很差。暴風雨、罕見的降水導致歐洲許多河流,比如萊茵河氾濫。1816-1819年愛爾蘭爆發了斑疹傷寒傳染病,大約10萬愛爾蘭人死亡。英國BBC利用瑞士的檔案資料推測,1816年的死亡率是之前平均年份的一倍,也就是說整個歐洲因此死了20萬人。

  歷史學家敘述說,「蜂群一般的乞丐」堵塞了道路,向過路人哀求。1817年,一位經過勃艮第的旅行者的敘述很有代表性:「乞丐本來已經很多,現在數量猛增;每到一站都有成群的婦女、兒童和老人聚集在馬車周圍。」另一位從不列顛群島來到勃艮第的旅行者補充說,這裡的乞丐數量雖大,「但絕對沒有在愛爾蘭包圍旅行者的人數那麼多」。在瑞士,目擊者說,大批乞丐擠滿了道路,像一支軍隊一樣。他們的目光充滿絕望。用當地編年史家的話說:「他們的面頰上泛著死者的蒼白。」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禍起火山?

  1816年的夏季低溫令自然生態崩潰,但是極端氣候的原因何在?當時的人們難以理解,意大利和瑞士的農民把寒冷的天氣怪罪於新出現的避雷針,根據泰晤士報的報道,蘇黎世附近的農民真的把避雷針推倒了。雖然今天我們知道無夏之年與避雷針無關,但是除了一些基本共識,科學家和歷史學家還沒有徹底揭開謎底。

  一般認為這一年的太陽磁場活動非常不活躍,用科學術語說就是處於道爾頓極小期。這段磁場不活躍期從1795年一直持續到1820年。在此之前的蒙德極小期造成了北半球持續70年的連續低溫。

  所謂的蒙德極小期是指1645年到1715年太陽黑子顯著減少的這一段時期。這一結論是英國天文學家蒙德發現並提出的。在蒙德最小期時,歐洲的天氣比平常冷得多,倫敦人可以在冬天結冰的泰晤士河上舉辦各種活動。

  蒙德極小期夾在更加寒冷的時期--小冰期的中間,1450年到1850年這段時間被稱為小冰期。在這段時期內,歐洲許多地區的冰川都有所擴大,溫暖的夏天消失了,河流、港口和運河都凍結了。第二個因素是在道爾頓極小期期間,太陽偏離了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這種情況每178-180年就出現一次。但是造成1816年寒冷現象的更直接原因是1815年坦博拉火山噴發。

  1815年4月5日,沉睡了五千年的印尼松巴哇島坦博拉火山岩漿噴薄而出,氣勢洶洶。五天之後,也就是1815年4月10日晚7時左右,坦博拉火山岩再次爆發,隨後斷斷續續持續百餘天。這是坦博拉火山近兩個世紀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噴發,也是有史以來、有文字記載的傷亡程度最為慘重的一次火山災難,遇難人數總計11.7萬。

  當煙霧消散以後,坦博拉火山已「噴掉了山頂」,其高度從4100米銳減到2850米。坦博拉火山爆發的劇烈程度相當於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爆發的十倍,噴出的火山灰在地球大氣圈中形成一個層面,它「一手遮天」,將太陽釋放給整個地球的光和熱給擋在了外面,導致低溫天氣。

  因為火山灰在大氣層中需要時間流動,所以並沒有立刻影響附近地區的氣候,直到1816年影響才顯現出來。在此之前還有兩次火山爆發,分別發生在1812年的加勒比海地區和1814年的菲律賓,在大氣層中早已存在的火山灰因為坦博拉火山的噴發更加嚴重。

  當時歐美的日記和報紙詳盡記錄了1816年的天氣,比如天空中不尋常的顏色,巨大的太陽黑子和其他怪異現象。這些資料從側面證實了今天的自然史學家的研究:太陽磁場的改變,巨大的火山噴發和太陽黑子活動造成了北半球的饑荒、乾旱和毀滅性的雨雪天氣。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氣候改變歷史

  對自給自足的農民來說,糧食歉收常常意味著死亡。1816年糧食歉收後,從不列顛群島到歐洲大陸,從美國到加拿大,到處滿目瘡夷,社會秩序幾近崩潰。歷史學家稱之為「西方世界最糟糕的一次生存危機」。

  在美國,饑荒促使農民們往西遷徙,成千上萬的家庭被迫離開家園去西北部尋找更加適合的氣候,更肥沃的土地。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改變了美國的農業結構,產糧區從東部轉移到了西部。西進運動促進了美國中西部地區的開發。印第安納在1816年成為了美國的一個州, 伊利諾伊則在1818年也成為一個州。

  被迫遷徙的災民之中就有約瑟夫·史密斯,他們家搬到了紐約州,經歷了一系列神秘事件之後,約瑟夫·史密斯發表了《摩門聖經》,這預示著新的教派--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即摩門教的誕生。

  幾乎每一個歐洲國家都出現了「糧食騷亂」,激發了席捲歐洲大陸的革命激情。法國政府倒台,保守的黎塞留公爵應邀組織新政府。1819年夏天,巴伐利亞城鎮維爾茨堡爆發了德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反猶太人騷亂。饑饉和革命激情又加重了緊張關係和憤怒情緒,使這種騷亂蔓延到全德國,並發展至阿姆斯特丹和哥本哈根。

  在德國的達姆施塔特地區,後來成為化學家的尤斯圖斯·馮·李比希經歷了這次災荒,這場悲慘的遭遇迫使他後來開始研究植物營養學,發明了化學肥料,大大增加了土地單位產值。

  這次饑荒令食品價格飛漲,以燕麥為例,1815年每蒲式耳是12美元,1816年上漲到92美元,漲幅達8倍。對於主要依賴馬車交通的經濟模式來說,燕麥是必需品。在燕麥短缺的形勢下,促使德國發明家卡爾·德萊斯去探索無須馬拉的新交通工具,結果他發明了「德萊辛」--自行車的前身,這是向個人自動化交通工具時代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大氣層中的火山灰增多導致了這段時期落日時分特殊的景觀,英國畫家透納把這種顏色成功捕捉到了畫布上。1816年6月16日,詩人雪萊帶著未婚妻瑪麗到拜倫位於日內瓦湖邊的別墅度假,結果突然下起了大雨,狂風怒吼,閃電齊鳴。瑪麗與很多文學界人士困守在寒冷多雨的瑞士,6月22日的暴風雨讓他們只能呆在室內,以講鬼故事消磨時光。

  他們約定把這些傳說寫下來,1818年瑪麗第一個完工,這就是我們今天讀到的哥特式驚悚小說《弗蘭肯斯坦》或者說《科學怪人》。而拜倫的私人醫生約翰·波堅杜利則寫出了中篇《吸血鬼》。也是在「無夏之年」,拜倫開始寫作他預示末日來臨的詩歌《黑暗》:

  明亮的太陽熄滅,而星星在暗淡的永恆虛空中失所流離,

  無光,無路,那冰封的地球球體盲目轉動,在無月的天空下籠罩幽冥;

  無夏之年對我國的影響更加耐人尋味。當代著名經濟歷史數據考證與分析專家安格斯·麥迪森(Angus Maddison)經過研究發現,1700年時整個歐洲的GDP和中國的GDP差不多相等,而在1700-1820年的一個多世紀中,中國經濟的年均增長速度是歐洲的4倍。然後,在1820年以後的一個半世紀中,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份額一直在下降,並成為世界六大經濟體中唯一出現人均GDP下降的地區。

  我國著名經濟史學家吳承明把19世紀上葉的市場衰退,稱「道光蕭條」,這次蕭條是在農業生產不景氣,國家財政拮据的情況下發生的,由此導致一系列的民變。由此而言,1820年代確實可以說是中國經濟發生大轉折的起點。而其背後也許有氣候變冷的深層原因。

  一個王朝可以採取海禁和閉關鎖國的政策,但是無論如何也阻止不了太陽黑子和火山爆發。可見古往今來,自然的變動也是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變量。

uued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洛豪德島的海盜遺產

  在澳大利亞,有一個名為洛豪德的小島,該島並非鳥語花香、景色宜人的勝地,然而,「島不在美,有寶則名」。相傳島上藏有無數財寶,周圍海底也鋪滿耀眼炫目的寶石。17世紀70年代,一位名叫威廉·菲波斯的人,在偶然中發現一張有關洛豪德島的地圖,圖上標有西班牙商船「黃金」號的沉沒地,他驚喜若狂,感覺到一個發財的機會到來了。原來,「黃金」號商船有一段神秘的故事,那是在16世紀50-70年代,西班牙人 沿著哥倫布的航跡遠征美洲,從印地安人手裡掠奪了無數金銀珠寶,然後載滿船艙回國。然而,他們的行動被海盜們覺察了。於是,海盜們瘋狂襲擊每一艘過往的商船,慘殺船員,搶 奪了大量財寶。如山沉重的財寶,海盜們無法全部帶走,於是將剩餘部分埋藏在洛豪德島, 並繪製了藏寶圖,海賊們發血誓表示嚴守秘密,以圖永享這筆不義之財。哪知海盜們終歸是 海盜,哪有信用可言,一些陰謀者企圖獨吞寶藏,一時間血肉橫飛,一場火並留下了具具屍體,勝利者攜帶藏寶圖混跡天下,過著花天酒地、驕奢淫逸的生活,而藏金島的傳說也不脛 而走,風靡世界。菲波斯懷揣這張不知真假的藏寶圖,登上荒島,四處勘察,然而他一無所獲。正當他徘徊海灘時,無意中腳陷入沙中,觸及到一塊異物,經發掘是一叢精美絕倫的大珊瑚,在珊瑚 內竟又藏有一隻精緻木箱,箱中盛滿金幣、銀幣和珍奇寶物。菲波斯狂喜萬分,他在島上待了3個月,瘋狂地尋覓,整整30噸金銀珠寶裝滿了他的縱帆船,他實現了發財夢。一時間許多真真假假的「藏寶圖」 應運而生,充斥歐洲,高價出賣,不少發財狂們重金購買,不惜血本,結果呢?不少人或葬身海底,或暴死荒島,或苦苦尋覓,久遠蹤影。海盜的遺產成了一個充滿誘惑的謎團。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地下陵寢的寶藏

  秘魯政府近年宣佈:對古印加奇姻王國首都廢墟的地下國王陵墓加以嚴格保護,不允許人們隨便破壞它,並且在嚴密防衛下,由兩位經驗豐富的秘魯考古學家花費幾年時間在此地挖掘。他們在尋找什麼呢?在16世紀下葉,一位名叫古特尼茨的西班牙商人探險來到此地,他由一位印第安部落頭人引路,穿過錯綜複雜、九曲十折的地下迷宮,來到這座地下的國王陵寢,瞬間,這位青年商人被金光燦爛的黃金珠寶照耀得不知所措,這座陵寢內擺設滿珍奇珠寶,其中包括一些鑲有翡翠眼睛並用黃金鑄造的魚,印第安頭人平靜地告訴面前這位驚恐萬分的西班牙人,只要他協助建設當地的公共工程,這些黃金便全歸他了。無須猶豫,這無疑是一個千載難逢的良機,古特尼茨拚命點頭,於是,他如願以償以一個巨富的姿態返回西班牙。至於古特尼茨撈得多少黃金可能永久成為未知數,但根據1576年的西班牙稅收記錄 記載,古特尼茨不僅向國王密報了這處「小魚」寶藏,而且慷慨地奉獻了900磅黃金為稅金,可見,他得到了多少財富。然而,在他之後的無數探寶者卻沒有這種運氣,但總有人提供了激動人心的線索:在當地廢墟下面,隱藏有一處「大魚」寶藏,裡面擺滿更多陪葬的黃金物品。此說真真假假,為陵寢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迷霧,而揭開這層迷霧,則有待於那兩位秘魯考古學家的運氣了.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金銀島上埋藏的秘密

  蘇格蘭作家斯蒂文森的著名小說《金銀島》講述了一個膾炙人口的探險故事,主要說以海盜和船長各自一幫人為爭奪荒島寶藏而展開了驚心動魄的拚鬥,在尾聲中,作者暗示仍有一大筆財寶隱藏在荒島的某一處。《金銀島》是以太平洋的可可島為背景寫的,該島位於距哥斯達黎加海岸300英里的 海中,曾是17世紀海盜的休息站,海盜們將掠奪的財寶在此裝裝卸卸,埋埋藏藏,為這個無名小島平添了神秘色彩,據說島上至少埋有6處寶藏,其中,最吸引尋寶者的是秘魯利馬的寶藏。1820年,利馬市仍是西班牙的殖民地,當被稱為「解放者」的秘魯民族英雄玻利瓦爾所率領的革命軍即將進攻利馬,利馬的西班牙總督倉皇出逃,他將多年搜刮的財寶,包括黃金燭台、金盤、真人般大小的聖母黃金鑄像裝上一艘「親愛瑪麗」號的帆船上逃走。不料,到了海上,船長見財起意,殺死了西班牙總督,為了安全起見,船長將財寶藏進了可 可島上的一個神秘的洞穴內。在以後的日子裡,他卻又一直沒有找到適當機會重返可可島取走寶藏,直至1844年,船長離開人世,留下了一張難辨真偽的藏寶圖。這張圖混雜在後來流傳的形形色色的藏寶圖中,誘惑著眾多人前往可可島,試圖找到船 長的藏寶。也許太神秘,也許太虛假,也許太隱蔽,這些傳說中的寶藏仍然不見天日,它依舊使人著魔。1978年,一件意料不到的事情使所有尋寶者目瞪口呆,哥斯達黎加政府以保護生態 環境為理由,封閉了可可島,嚴禁任何人挖掘。然而這之中又隱藏了一個怎樣的新秘密呢? 那「金銀島」的寶藏會永遠被埋藏嗎?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聖荷西」號沉船的珍寶

  1708年5月28日,是一個晴朗的日子,一艘西班牙大帆船「聖荷西」號緩緩從巴 拿馬啟航,向西班牙領海駛去,這艘警備森嚴的船上載滿著金條、銀條、金幣、金鑄燈台、 祭壇用品的珠寶,這批寶藏據估計至少值10億美元。當時,西班牙正與英國、荷蘭等國處 於敵對狀態,英國著名海軍將領韋格正率領著一支強大的艦隊在附近巡邏,危險會時時降臨 。然而「聖荷西」號船長費德茲全然不顧,一則他回國心切,二則他過於迷信偶然性的幸運,竟天真地認為:大海何其廣大,難道會這麼巧遇上敵艦嗎?「聖荷西」號帆船平安行駛了幾天,船長顯得輕鬆自信了,直至6月8日,當人們驚恐 地發現前面海域上一字排開的英國艦隊時,全都傻了眼,猛然間,炮火密佈,水柱沖天,幾 顆炮彈落在「聖荷西」號的甲板上,海水漸漸吞噬著這巨大的船體,「聖荷西」號連同600多名船員以及那無數珍寶沉往海底。沉落地點經無數尋寶者的測定,終於有了一個大概的結果:它大約在距哥倫比亞海岸約16英里的加勒比海740英尺深的海底。俗話說:「近水樓台先得月。」1983年,哥倫比亞公共部長西格維亞正式莊嚴宣佈:「聖荷西」號是哥倫比亞國的國家財產,不屬於那些貪得無厭的尋寶者。人們估計,哥國 政府已經勘察出沉船的地點了,儘管打撈費用高達3000萬美元,但它與這批寶藏相比就算不了什麼。今年,打撈可能開始進行了。結果如何,仍是未知數。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沉睡海底的黃金船隊

  「聖荷西」號船的沉沒,對西班牙人來說並非先例,早在1702年,西班牙歷史上著名的「黃金船隊」就在大西洋維哥灣被英國人擊沉,從而留下探寶史上一大遺案。那時,西班牙財政困窘,一支由17艘大帆船組成的龐大船隊遵命載著從南美洲掠奪的 金銀珠寶火速運回西班牙,其間將經過一段最危險的海域,在6月的一天,正當「黃金船隊 」駛到亞速爾群島海面時,突然一支英、荷聯合艦隊攔住去路,這支150艘戰艦組成的艦 隊迫使「黃金船隊」駛往維哥灣躲避。面對強敵的包圍,唯一而且最好的辦法是從船上卸下財寶,從陸地運往西班牙首都馬德 裡,但偏偏當局有個奇怪的規定:凡從南美運來的東西必須首先到塞維利亞市驗收。顯然不 能違令從船上卸下珍寶,僥倖的是在皇后瑪麗·德薩瓦的特別命令下,國王和皇后的金銀珠 寶被卸下,改從陸地運往馬德里。在被圍困了一個月後,英、荷聯軍約3萬人在魯克海軍上將指揮下對維哥灣發起猛攻,3115門重炮的轟擊,摧毀了炮台和障礙柵,西班牙守軍全線崩潰,由於聯軍被眼前無數 珍寶所激奮,戰鬥進展迅速,港灣很快淪隱,此時「黃金船隊」總司令貝拉斯科絕望了,他下令燒燬運載金銀珠寶的船隻,瞬時間,維哥灣成為一片火海,除幾艘帆船被英、荷聯軍及 時俘獲外,絕大多數葬身海底。這批財寶究竟有多少?據被俘的西班牙海軍上將恰孔估計:約有4000~5000輛 馬車的黃金珠寶沉入了海底。儘管英國人冒險多次潛入海下,也僅撈上很少的戰利品。於是 ,這批寶藏強烈吸引著無數尋寶者。從此,在近1000海里的海底,出現了一批批冒險家 的身影,他們有的撈起已空空如也的沉船,有的卻得到了純綠寶石、紫水晶、珍珠、黑琥珀等珠寶翡翠,有的仍用現代化技術和工具繼續尋覓。隨著歲月推移,風浪海潮已使寶藏蒙上厚厚泥沙,眾多傳聞又使寶藏增添了幾分神秘,無疑給冒險帶來了太多的麻煩。不幸的是那部分由陸地運往馬德里的財寶,在途中有一部分被強盜搶走。這部分約15 00輛馬車的黃金,據說至今仍被埋藏在西班牙龐特維德拉山區的一個鮮為人知的地方,這顯然又像一塊巨大的磁鐵吸引著夢想發財的人們。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亞馬遜密林的黃金城

  在古代,有一個以南美秘魯為心的印加帝國,十分強盛,京城內所有的宮殿和神殿都是 用大量金銀裝飾而成,金碧輝煌,燦爛無比。16世紀初,西班牙人推翻了印加帝國,掠奪了所有黃金寶石,西班牙統帥庇薩羅聽說印加帝國的黃金全是從一個叫帕蒂的酋長統治的瑪 諾阿國運來的,而且那裡金銀財寶堆積如山,庇薩羅立即組織探險隊,開赴位於亞馬遜密林 深處的黃金城。然而在這個廣袤無垠的原始森林裡,每前進一步都意味著恐懼和死亡,這裡 有猛獸毒蛇,有野蠻的食人部落,有迷失道路和威脅,一支支探險隊或失望而歸,或下落不明,使庇薩羅遙望這片森林只有以想像自慰了。隨後,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國人、荷蘭人和德國人風聞黃金城的消息,誰都想一攫千金,於是蜂擁而至,深入亞馬遜密林。其中,有位叫凱薩達的西班牙人率領約716名探 險隊員向黃金城進發,在付出550條性命的慘重代價後,終於在康迪那瑪爾加平原發現了 黃金城和傳說中的黃金湖,找到了價值300萬美元的翡翠寶石,然而這僅是黃金城難以估價的財寶中的微小部分。傳說中的黃金湖就是哥倫比亞的瓜達維達湖。在17世紀初時,一位印第安族最後一位 國王的侄兒向人們描述了在黃金湖畔所舉行的傳統加冕儀式:當時,王位繼承人全身被塗上金粉,如同黃金塑就,然後在湖中暢遊,洗去金粉,他的臣民紛紛獻上黃金、翡翠,堆在他 的腳旁,這位新國王將所有黃金丟進湖中,作為對上帝的奉獻,這種傳統儀式舉行過無數次 ,可見黃金湖的蘊藏量對人們的誘惑了。從16世紀以來,對黃金湖的打撈一直沒有停止過。1545年一支由西班牙人組織的 尋寶隊,在3個月時間內就從較淺的湖底撈起幾百件黃金用品。1911年,英國一家公司挖了一條地道,將湖水抽乾了,但太陽很快地把厚厚的泥漿曬成乾硬的泥板,當英國人再從 英國運來鑽探設備時,湖中再度充滿湖水,這次代價巨昂的打撈歸於失敗。1974年,哥倫比亞政府擔心湖中寶藏落入他人之手,出動軍隊來保護這個黃金湖, 從此再也無人能夠接近這批寶藏。於是,神秘的黃金湖便成為一個無法揭開的謎底了。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神秘失蹤的第八奇觀

  18世紀初,以追求豪華生活而著稱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心血來潮,異想天開,建造了被他稱為世界第八奇觀的琥珀屋。琥珀屋約55平方米,全部用琥珀板鑲成,室內的裝飾板也全部用帶銀箔的琥珀板鑲成 ,堪稱曠世珍寶,世界一絕。不久,為了討好俄國,腓特烈一世將這稀世之寶作為禮物送給彼得大帝。彼得大帝病逝,繼位的女皇又對琥珀屋加以擴整,使之更加精美、珍貴、華麗,成為皇 宮裡的一顆燦爛明珠。二次大戰期間,德軍佔領蘇聯,一個以掠奪文物為目的的法西斯組織將琥珀屋拆卸裝箱 運住柯尼斯堡。戰後,蘇聯的一個尋找琥珀屋的組織根據一個德國人的指點,在波羅的海水 中打撈起17個箱子,可是,箱內裝的不是琥珀屋,而是滾珠和軸承。在重新研究大量材料時,尋寶人員發現德國一位研究琥珀極有造詣的藝術教授羅德博士 是位知情人,原來羅德不僅從納粹手中接收了琥珀屋,並親自為它編排目錄,舉辦過小範圍 展覽,而且在法西斯失敗前曾下令拆卸琥珀屋,但是,羅德對琥珀屋的確切收藏位置模糊不 清,正當他繼續考慮線索時卻不明不白的暴死了。搜尋隊又將線索轉向一位名叫庫爾任科的 蘇聯婦女身上,她曾與羅德一塊共事,並負責保管被認為是包括琥珀屋在內的藝術展品。這位婦女回憶說:在德軍撤退時,一群軍人曾歇斯底里地破壞這些藝術品,接著城市又 燃起了熊熊大火,那些展品和放置它們的城堡被燒成一片灰燼。因此出現這樣一個問題:琥 珀屋是否就混同在這批藝術品中?線索中斷了,但並沒有阻止搜尋隊的行動,而且不少德國人也紛紛協助尋找琥珀屋,一家圖文並茂的雜誌甚至登出廣告,號召人們提供有關琥珀屋的線索,一時間,從柏林、萊比 錫、慕尼黑、漢堡等地來的信件猶如雪片飛向編輯部。一位青年提供了一條有價值的情報,他的父親喬治·林格爾曾是納粹的軍官,具體過問 並執行了掩藏琥珀屋的命令,並在生前曾親口告之,琥珀屋藏在一個名為斯泰因達姆的地下 室。這份情報又給人注射了一針興奮劑,搜尋隊推斷,琥珀屋至今未轉移出羅德博士所在的 那座城市,也許它仍在一個地下室靜靜地沉睡著,揭開琥珀屋之謎是件不易的事情。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葬於海底的加州金礦

  公元1849年,美國加州發現金礦,一時間便掀起淘金熱,西部和東部的冒險者雲集 此,為一寸礦地而爭奪,火並、流血整整8年後,一群群人帶著用血汗換來的黃金,準備回 家,結束這種殘酷危險的日子。一大群淘金者風塵僕僕,帶著他們的妻子、孩子,輾轉萬里,開始了又一種恐懼的行程 。他們從舊金山搭船到巴拿馬,再搭騾車橫越巴拿馬地峽,最後乘船駛往紐約。這群人離開巴拿馬兩天後,也就是1857年9月10日,所乘坐的「中美」號汽船遇 上了意料不到的災難,這艘小小的汽船有750餘人,吃水太緊,加上遇到颶風,狂風暴雨 的襲擊使船艙破裂,海水漏了進來。人們發現船帆被強風吹斷,鍋爐的火熄滅了,一望無際 的大海使這群人感到絕望。他們組成自救隊,婦女和兒童被送上救生艇,全部獲救,但423名淘金漢連同那無法估量的黃金葬身海底。那些倖存者們個個已無法確定沉船的準確方位 ,這批加州黃金寶藏的下落成為一個謎團。一位著名的尋寶專家名叫史賓賽,他曾有過尋獲幾艘在美國內戰中沉沒船隻的成績,對 這艘載有黃金的「中美」號汽船表示了強烈興趣,目前,他已花費了15年時間來尋找「中美」號,並深信已找到該船沉落的確切地點,並希望在兩年內打撈出這批黃金。史賓賽似乎為解開加州寶藏之謎帶來一線光明。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變化莫測的錢坑寶藏

  名作家馬克·吐溫在《湯姆歷險記》中描述說,海盜的寶藏都是裝在破木箱裡,埋在老枯樹下,半夜時,這棵樹的樹枝陰影所落下的地方就是藏寶地,這類情景幾乎就是「錢坑」 寶藏的再版。1795年10月,三位少年登上離加拿大僅3英里處的橡樹島旅遊,他們發現朝海一 面的大片紅橡樹林中突然出現空曠地,地中間獨立著一顆古橡樹,樹枝上似乎掛過一個古船的吊滑車,正下方有一個淺坑,根據跡象判斷,這裡可能埋有海盜的寶藏。原來,橡樹島在17世紀時是海盜出沒之地,有一個著名海盜叫威廉·基特,1701 年他在倫敦被處決,臨死前提出一個交換條件:若他能免一死,願告訴一個埋寶地方。但他 被遭到拒絕,連同那個寶藏一道被送進陰間。那麼,基特的寶藏是否就是埋在此地呢! 三位少年開始挖掘,發現那坑像個枯井,每融10英尺就碰到一塊橡木板,最終毫無結 果。1803年,又一群人繼續挖掘,當挖到90英尺深時,發現了一塊刻有神秘符號的石板,經專家破譯,意思是:在此下面40英尺埋藏了2000萬英鎊。人們欣喜若狂,他們 一邊抽水一邊挖掘,在一天晚上用標桿探底時,在98英尺深處觸及到類似箱子的硬物,當 即大伙談起了寶藏分配,可是第二天,人們驚訝地發現,坑內積水已達60英尺深,於是希 望成為泡影。仍不死心的掘寶者又陸續做過15次挖掘,耗資300萬美元。在1850年時,人們 又有個奇怪的發現,退潮時,「錢坑」東面500英尺處海灘上不斷冒出水,猶如吸滿水的 海綿不斷受擠壓一樣,同時又發現了一套精巧複雜的通向「錢坑」的引水系統,它們使「錢 坑」變成一個蓄水坑。於是人們作出一個推論:海盜將錢坑挖得很深,然後從深處倒過來挖出斜向地現的側井,寶藏可能離「錢坑 」幾百英尺遠而埋在斜井盡頭,離地面不過30英尺深,這使海盜們可以迷惑掘寶者而自己又能輕易挖出寶藏。1897年人們又在155英尺深處挖出一件羊皮紙卷,上用鵝毛筆寫著二封信,有的 人還挖出了鐵板,這些發現更使人相信:海盜們埋了一筆巨大財富,20世紀時人們估計有1000萬美元,在60年代,便傳說有1億多美元了。在「錢坑」挖掘時,曾有一個傳說:必須死掉7個人才能揭開其秘密,到目前,已有6人在企圖到達坑底途中喪生。看來,真正秘密的揭開已為期不遠了。現在,一個由加拿大和美國人組成的聯合公司正在對「錢坑」進行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發掘,在島中心投資1000萬美元鑽了一口巨井,高達20層樓,並在其他地方鑽了200 個洞,有的達165英尺深,已接近岩層;鑽頭從地下帶出了金屬製品、瓷器、水泥等物, 這家公司格外賣力,計劃再挖一口直徑為80英尺、深200英尺的大井,並預備了足夠的抽水泵,看樣子,他們準備將橡樹島翻個底朝天。原來,他們推測可能有幾十億美元埋在地下,這大概是力量和耐心的真正源泉。錢坑」之謎的揭曉為期不遠了,它可能猶如埃及圖特王陵墓一般舉世震驚,它也可能 是一個耗費巨資掘出的空洞。

恐怖的亞利桑納州金礦

  在美國亞利桑納州,有一個稱為迷信山的山區,這裡荒草叢生,怪石崢嶸,猛獸出沒,到處是凶狠的響尾蛇。在山中的某一個不知名的地方,有座被人們稱為「迷失荷蘭人金礦 」吸引著無畏的探險者們。1840年末,一位名叫伯攔塔的探險人深入山區,幾經艱險,終於發現一處礦藏豐富的金礦,他仔細地作了標記,以便終生受用,從此很多探寶人一直想找出這處金礦,但很多人不幸葬身荒野,有些人則在途中慘遭印第安人們的伏擊而身亡,在通往黃金通路上障礙重重,充滿恐怖的氣氛。後來有一位德國探險者華茲終於找到了這處金礦,他經常在山上待上兩三天,然後神秘地潛回老家,每次總會捎上幾袋高品質的金礦。知道這個金礦地點的還有他的兩個同伴,但是他倆全被人神秘地殺害了,兇手是誰?不得而知,大概和這座金礦一樣成為永久的秘密。1891年,華茲死於肺炎,他在臨終前畫了一張地圖,標明了這處金礦的位置。1931年,一位名叫魯斯的男子通過種種途徑弄到了這張不知真偽的地圖,於是他攜帶地圖,進入了迷信山山區,然而他卻一去不返,6個月後,有人在山區發現了他的頭顱,頭上中了 兩槍,樣子很慘 ,可以想像他一定被一種極為可怕的景象嚇呆了,那麼殺手又是何人呢? 1959年,又有3位探險者在這處山區遇害,是誰殺了他們呢?無論怎樣,兇手肯定是金礦的知情人,他們試圖保留這不成為秘密的秘密,然而,這一切阻止不了倔強的尋寶人,因而,探險者的身影、槍聲、腥血、響尾蛇、荒野的呼嘯構成了亞利桑納金礦恐怖的色調。籠罩在迷信山山區的迷霧更加使人混沌不安。這些尚未出土的十大寶藏,是世界上千千萬萬個已知或未知寶藏的一部分,它們是已經產生或未產生的驚險故事的線索,無疑,它給人以驚喜、疑慮、遺憾和悲傷。

uued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巨大的腳印化石。

我們地球人的身高達到2米就可稱做巨人了。1983年據聯合國衛生組織一份材料統計,說當時最高的男性巨人,是白俄羅斯人馬赫諾夫,其身高達2.85公尺;最高的女性巨人是美國的艾倫,身高為2.32公尺。1987年3月21日,《內蒙古日報》報載,非洲莫桑比克39歲的普通工人加佈雷.莫賈尼體高2.63公尺,已被《金氏世界紀錄大全》列為全球最高的人。加佈雷.莫賈尼的手指由中指尖到手掌底部長29.21厘米,腳板長39.4厘米;他食量驚人,每餐至少要吃一大條長長的麵包,3千克肉,一大碟青菜和土豆,此外還要吃些飯才能飽。
在中國,據說古代出現過4公尺乃至更高的巨人,堪稱超級巨人。這種傳聞不但在《山海經》、《博物誌》、《搜神記》和《拾遺記》等談怪錄裡屢見不鮮,也被一些正史和正統文人反覆談論。同時,在不少考古材料上也能找到關於超級巨人的蛛絲馬跡。
《春秋》是我國古代經典性著作之一,其中就收錄了一則與超級巨人有關的奇聞:文公十一年,魯國神射手叔孫得臣射死一個名叫僑如的巨人,該巨人身高三丈,倒下去時身子橫過九畝地。叔孫得臣割下他的首級去邀功領賞,將首級放到車上,死者的眉部高出車上扶手。雖說古尺相當於今尺的八寸,但說他的首級擺在車上,眉部高出扶手,是很具體的。僅他的頭部,就差不多有我們一個成年人的身高,這真是一個名符其實的超級巨人。
又據《漢書》記載,秦始皇二十六年,有巨人高五丈,穿的鞋有六尺長,都穿夷狄衣服,共十二人,出現在臨洮縣。上天像是警說,不要大肆從事夷狄的行為,否則將要受到它的禍患。這一年始皇剛吞併了六國,反而高興地以為是吉祥的徵兆,銷毀天下兵器,作十二金人以象徵吉祥。
這些超級巨人有的高三丈,有的高五丈,令人難以置信。然而上述正史和正統文人都言之確鑿,更有甚者,一些考古材料也證實了這種說法。
據稱早在16世紀初,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在環球航行中,曾在美洲沿岸意外地發現「相當於8個正常人身高」的印第安人在跳舞,假如以1.65公尺為正常人高度的話,這些跳舞者起碼有13公尺高。麥哲倫先生或許誇大其辭了,但他看見巨人也許是事實。19世紀末,一位西方學者也向媒體報告了他在馬來半島的叢林中發現巨人族出沒的經歷,說「這些巨人身高都在三四公尺上下。他們使用的木榻,普通人是拿不動的。」
斯里蘭卡的亞當峰峰頂,有巨人足跡,竟達1.50公尺長,0.8公尺寬。當地的佛教徒、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信徒均視為「聖跡」,並不辭勞苦地攀登峰頂,對之頂禮膜拜。腳印如此之大,其人之高大不難想像。
1921年10月8日,瀋陽的《盛京時報》出現了「洛陽紙貴」的罕見現象。因為上面有一則懾人心魄的消息:日前,北京西城大明壕一帶正在改建公路,開掘暗溝,在下岡40號民家牆根下,施工人員挖出巨人骨骸8具,每層骨骸長達八尺多,頭大如牛。僅骨骸就長達八尺多,死者生前的實際高度應該在3公尺左右了。同時,一次就出土8具巨人骨骸,難道地球上確實生存過這樣一種體形高大的民族?難道北京西城一帶是它們的公共墓地?
20世紀70年代末,一批探險家也向全世界宣稱:他們在秘魯印第安人嚮導的帶領下,在亞馬遜河上游地區與一批紅毛駝背巨人不期而遇。
瑞典的一支探險隊聲稱,他們在南極發現了一座熱帶城市廢墟。說的是1993年夏天,地震猛烈地搖撼著整個南極,西部的一條大冰川頓時冰飛碎散。
此後,探險隊終於發現了隱藏在冰川後面的這座城市。 這座大部分被冰雪覆蓋的城市廢墟,一座座摩天大樓有的是金字塔狀;也有的像圓柱體,牆壁薄而堅固,沒有加絕緣體。
另外,這些高大的建築物的最大特徵便是沒有門,有一個個高約6公尺、呈馬蹄形的入口。科學家們通過不同的方法測試顯示:這座城市約有3萬多年的歷史,是一座特殊的人類居住區,並根據它的高大入口推測出:特殊建築物裡的居民身高約為3.60至4.20公尺。
由此觀之,地球上確曾生存過一種超級巨人,但是,這是一群什麼樣的人種?他們又是如何消失或退化的?特別是瑞典探險隊發現了南極熱帶城市廢墟之說,更為這個不解之謎蒙上了一層濃濃的霧靄。
按照現代科學認為,地球上已知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不過5000多年,至於結束遊牧生活方式、建築城市定居的歷史就更短暫了。
但是,這個由超級巨人定居的繁華城市卻是3萬年以前在南極建造的。這又是一群什麼人的傑作?他們為何要廢棄這個定居點呢?
如果按照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來說,人是由猴子進化而來的,那麼,地球上曾生存過的這種超級巨人,豈不是要由一種超級大猴子才能進化而來?但迄今為止,好像仍未聽說過發現有超級猴子存在的化石或骨骸,其實,這種進化論是不存在的。可見,現代科學無法解答地球上曾生存過巨人之謎。

uued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導讀]許多現象令我們疑惑,連科學都無法解釋,比如黑洞、超新星、馬法燈和百慕大三角等等。儘管科學家們盡了最大努力,仍然無法合理地解釋它們。

  以前,人們認為電閃雷鳴是上帝在發怒,現在明白雷電是一種自然現象,但還有許多現象令我們疑惑,連科學都無法解釋,比如黑洞、超新星、馬法燈和百慕大三角等等。儘管科學家們盡了最大努力,仍然無法合理地解釋它們。下面是科學無法解釋的五大自然現象。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動物遷徙

許多動物遷移到離原來居住地幾千、甚至幾萬公里遠的地方,它們飛過高山,越過海洋,沒有使用GPS設備(全球定位系統),為什麼沒有迷路呢?

  儘管有許多理論解釋這一現象,至今仍不知道真正的原因。《獨立報》上的一篇文章詳細探討了關於鴿子遷移的問題。書中提到一種理論認為,鴿子在飛行過程中用視覺標誌或它們的嗅覺來確定其位置;更奇怪的說法是,鴿子利用地球磁場來確定南北方向;還有一個理論是由英國生物學家羅伯特.謝爾德雷克(Rupert Sheldrake)提出的,他說鴿子利用形態共振和物種內的集體記憶確認方向,動物有不可思議的感知能力。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神龍吐火現象

每年在泰國的湄公河上,升起數以百計的火球,這裡所燃放的火球絕非人為,而是一種自然現象,被稱為「神龍吐火」。每年深秋的佛教大齋期,在一個滿月的夜晚,就可以目睹這一奇觀,只見大小火球不時從河面升起,隔數秒才消失。一些人認為,火球是從印度神話中的水神「那伽」嘴裡吐出來的,據說,「那伽」是一條盤繞在河裡的水蛇。也有人認為,火球其實是從河裡冒出的甲烷氣泡,但許多當地人仍然相信,火球是一種超自然現象。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通古斯卡大爆炸之迷

1908年6月,在俄羅斯西伯利亞森林的通古斯河畔,一團火球突然爆炸,地面急劇震動並瞬間踏平了1994平方公里的森林。爆炸釋放的能量達到15兆噸,比廣島原子彈爆炸的威力還要強大1000倍。最近的研究表明,流星可能是這一事件發生的罪魁禍首,一些科學家認為是流星對地球的衝擊力導致爆炸發生。可以肯定的是,該事件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自然爆炸。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地震光

地震光大多時候都是白色或是帶點藍色的閃光,發生在大地震之前,一般持續幾秒鐘。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記錄顯示,地震光不經常出現,幾百年都難出現一次。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有人在日本松代大地震時用相機記錄下了這一奇特現象,科學界才開始對這一現象重視起來。從那時起,科學家們對地震光的起源提出了多種理論依據,涉及的理論從壓電學、摩擦生熱到磷化氫氣體放出和動電學。但是近期科學家認為地震光的產生是由於在發生地震之前,某些自然力量喚醒了岩石的自然電荷,造成它們的閃爍和發光。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宇宙的起源

當前的科學依據都支持宇宙大爆炸理論,換言之,這個理論就是認為宇宙由一個密度極大且溫度極高的狀態經歷了大爆炸,並且向外不斷延伸擴展演化而來。科學家普遍認為宇宙大爆炸發生在大約130億年前。然而,人類關於大爆炸是如何發生及發生原因的意見卻始終沒有達成一致。某些宗教主義者認為宇宙大爆炸正好論證了上帝的存在,這一說法依據《聖經》中關於創世紀的典故。目前還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證明在宇宙大爆炸之前發生了什麼變化,科學家們仍然很難解釋大爆炸是如何發生以及為什麼會發生。

uued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首批圖像捕捉壯觀環形日珥
  近期,一則關於「超級太陽風暴將在2012年爆發,屆時全球電力系統將癱瘓,地球將重回黑暗時代」的傳聞在網絡和民間流傳,引起不少民眾的擔憂。
  5 月19日上午,在中科院南京分院舉辦的「天地生」科普知識聯展上,記者採訪了紫金山天文臺的專家。他們表示,網絡和民間傳言只是一家之言,並不可信。從當前觀測的情況看,太陽活動正緩慢進入活躍期,但與往年相比,黑子活動的強度比較弱,由此判斷,2012年不會發生有巨大破壞力的超級太陽風暴。
  預計下一個太陽活動峰年在2013年到來
  超級太陽風暴是指太陽在黑子活動高峰時產生耀斑爆發,這實際上是太陽因能量增加而使得自身活動加強,從而向宇宙空間釋放出大量帶電粒子所形成的高速粒子流,因此又被不少科學家形容為「太陽打噴嚏」。
  昨天,專家將一個簡易的太陽黑子觀測儀器帶到了現場。雖然當天艷陽高照,卻沒有觀測到太陽黑子。紫金山天文臺太陽研究組的寧宗軍介紹說,有歷史記載以來,人類已記錄到23個太陽活動峰年,基本是11年左右一次。由於上一次太陽活動峰年在2000年前後,因此就有人預言2012年將再次進入太陽風暴活躍期。
  「雖然今天沒有觀測到黑子,但研究顯示,太陽活動正漸漸進入活躍期。」寧宗軍說,之前幾年裡,太陽一直處於異常平靜的狀態,黑子天文觀測相對數有很長一段時間都為零,今年以來才慢慢有所增加,4月份達到19個。而在上一個太陽活動峰年內,最多的一個月黑子觀測數達到170個。「我們預計下一個峰年將在2013 年左右到來。」
  太陽風暴對地球有影響,但對人體沒傷害
  紫金山天文臺副台長甘為群表示,太陽活動會對地磁場產生程度不等的擾動,太陽風暴產生的高負荷帶電粒子流,如果拋射到地球上,將對地球上的電力、通訊等產生一定程度的干擾,也許會造成衛星傳播信號受干擾、電視圖像中斷、手機信號不好等,但對人體沒傷害。
  有歷史記載以來,最強一次超級太陽風暴發生在1859年。當時,地球上的人們用肉眼就能看太陽上的黑子群,這次太陽耀斑只持續了幾分鐘,當晚和第二天晚上,高緯度地區的人們還看到了明亮絢麗的極光。「如此能量巨大的太陽黑子活動發生後,對地球的破壞和影響也有限。從目前黑子活動的低迷狀態看,即便2012年發生太陽風暴,也不會如傳聞說的那樣威力巨大。」甘為群說。
  太陽風暴中長期預測是難題,但可提前3至7天預警
  最近,又有論斷指出,太陽黑子活動異常,造成了近期地球氣候異常。甘為群認為沒有科學依據。他表示,黑子活動對氣候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論證,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會因為黑子活動短期低迷就使地球氣候立即產生劇烈變化。目前,預測中長期的太陽風暴何時爆發,以及太陽風暴的強度等,還是個世界性的難題。但通過天文觀測手段已經能夠實現提前3-7天預警。
  另據瞭解,上月開始實施的《氣象災害防禦條例》明確,今後氣象部門將對太陽風暴等空間天氣災害進行監測、預報和預警。省氣象台相關負責人表示,對於太陽風暴的監測,主要由國家氣象台統一觀測,在全國各省市還將布幾個監測點,江蘇省不在布點之列,但也將配合做好預報和預警的其他輔助工作。

uued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示意圖:酵母中人造絲狀山羊支原體的組成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合成的JCVI-syn1.0型絲狀山羊支原體和野生絲狀山羊支原體的表型圖片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21日消息,據美國《連線》雜誌網站報道,美國克萊格-凡特研究所科學家們經過兩年半時間的研究和實驗,近日終於首次成功實施了人造DNA激活細胞的實驗。據瞭解,在實驗中研究人員首先將人造的基因物質注入細胞之中,接下來細胞就能夠自然生長。
  克萊格-凡特研究所生物學家丹尼爾-吉博森是該項研究的聯合作者之一,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於5月20日的《科學》雜誌上。吉博森介紹說,「實驗之前,我們所有人感覺都很好,都認為這次實驗會很順利。但是,我們仍然保持謹慎的樂觀,因為在此前的一系列實驗中,我們經歷了很多次失敗。」
  在三月份的一個星期五,科學家們在離開實驗室之前將一百多萬對人造DNA鹼基對注入到山羊支原體細胞中。當星期一回到實驗室時,他們發現這些細胞正生長成一個個細胞群。克萊格-凡特研究所主席克萊格-凡特近日表示,「當我們仔細觀察這些生命形式時,我們看到了穩定的實體。但是,這事實上也表明它們的動態變化,它們每秒鐘都在變化。這些生命基本上是一種信息處理過程的結果。我們的基因代碼就是我們的軟件。」實驗證明,如何使得這些軟件來為細胞提供動力,這個難題要比預期的難度還要大。
  2008年初,克萊格-凡特研究所宣佈,他們合成了一個人造的生殖支原體基因組。當時,許多人猜測,這種基因組或許能夠馬上用來激活細胞。但是,這種特定的細胞類型,並不是理想的研究對象,其中一個問題就是速度問題。吉博森介紹說,「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生殖支原體的生長速率極端的慢。對於每一項實驗,我們往往需要一個多月才能得到結果。」此外,關於將基因代碼移植到受體細胞的實驗也以失敗而收場。因此,研究人員總結了失敗的教訓,重新尋找替代實驗對象。他們最終選取了體積更大、生長速度更快的絲狀山羊支原體,這一次選擇被證明是正確的。
  美國斯坦福大學合成生物學家德魯-恩迪表示,「在過去五年中,人工利用原始化學材料合成的完整基因物質的長度增加了100倍,而已合成的基因組的最大長度也翻了6番。」合成技術的飛躍促成了實驗的順利進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合成生物學家克裡斯-沃格特認為,「他們重造了一個自然序列。」
  儘管這是一項重大成果,但是利用少許的合成物質複製一個自然的基因組,這項任務對於目前的技術來說仍然是一個極限。比如,研究人員目前能夠完成兩百萬鹼基對的合成,但是如果鹼基對更多的話,研究人員也沒有任何信心。(彬彬)

uued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這可能是迄今為止在中美洲發現的最古老的金字塔陵墓。

墓主是一名男子,大約有50歲,他的陪葬品有綠玉石項鏈、黃鐵礦和黑曜石人工製品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19日消息 據英國《衛報》報道,考古學家在墨西哥南部的一座金字塔裡發現一個顯要人物的陵墓,這座陵墓距今已有2700年,這可能是迄今為止在中美洲發現的最古老的金字塔陵墓。
  墓主是一名男子,大約有50歲,他的陪葬品有綠玉石項鏈、黃鐵礦和黑曜石人工製品,以及陶瓷器皿。考古學家艾米利亞諾·格拉蓋表示,這座陵墓可能建造於公元前500到700年。他說:「我們認為,這是把金字塔作為墓穴,而不只是作為宗教場所或神殿的最早發現。」
  這位墓主可能是恰帕德科爾索(當時一個非常著名的部落)的大祭司或統治者,他被埋在一個石頭墓室裡。墓牆上的痕跡說明在建造這座陵墓時,使用了木質罐頂桁架,但是這些木頭早被建在上面的金字塔壓塌了。考古學家從4月開始進行挖掘工作,準備研究其內部結構,金字塔經常是分層建設,經常是一層摞在另一層上。挖掘期間,他們偶然發現一面牆的石頭顯然面向金字塔裡面。在上周的挖掘過程中,他們發現一個長4米,寬3米的墓室,這座墓室位於金字塔下面,距離塔頂大約有6或7米。
  一名1歲大的男孩遺體看起來是被人小心翼翼地放在墓主的身邊,而另一名20歲左右的男性是被扔進墓室的,他可能是殉葬品。墓主的陪葬品有玉石和琥珀項鏈、手鐲,以及珍珠飾物。他在下葬時,面部可能戴著一個裝飾著黑曜石眼睛的葬儀用面具。在他左邊的一名50歲左右的女人墓室裡,也有類似裝飾物。
  其中一些裝飾品來自危地馬拉和墨西哥中部,在該墓室發現的15件陶製器皿,顯示出奧爾麥克文化的跡象,奧爾麥克文明是已知最古老的美洲文明,素有「母親文化」之稱。這項發現意味著奧爾麥克金字塔可能也包含類似陵墓,尤其在拉文塔遺址(La Venta)。奧爾麥克金字塔雖然非常有名,但至今仍未進行考古挖掘。部分原因是這裡的地下水位較高,潮起很大,不利於位於海岸上的這座遺址裡遺體的保存。
  墨西哥自治國立大學的林恩斯·羅維參與了這項挖掘工作,他說:「考古學家還沒對奧爾麥克文化遺址進行深入探索。這可能是因為這座陵墓位於拉文塔遺址。」儘管恰帕德科爾索陵墓位於這種地方,但是專家表示,目前還不清楚後來的瑪雅文化是否學習或繼承了索克人或奧爾麥克人的這種金字塔埋葬習慣。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考古學家利薩·魯克羅沒參與這項工作,他說:「毫無疑問,我認為它與奧爾麥克文明有關,而實質上這個時期它還與瑪雅文化沒有任何牽連。那些想看到奧爾麥克文明和瑪雅文化之間的聯繫的學者,可以列舉出瑪雅文化和奧爾麥克文明之間的很多聯繫,但是他們很難拿出這方面的證據。」(孝文)

uued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